显然,良好的水源是饮用水安全的基础。只要通过相应的水质净化处理,尤其是在消毒环节过程中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可为降低水传播疾病风险提供重要保障。
多举措确保饮用水生物安全
“目前,可以明确病原微生物污染饮用水有可能导致介水传染病的发生,粪便污染是饮用水微生物污染的主要途径。”相关专家说。
当前,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虽然没有病毒指标,但提出了生活饮用水应经消毒处理及对消毒的具体控制要求,同时规定了浑浊度的限值。为此,张岚研究团队建议,水厂应首先做好水源防护,并根据水源污染特征、环境条件及水处理工艺等情况,强化对浑浊度的控制,同时确保消毒措施有效运行,加强消毒剂余量和微生物指标监测以及安全巡查,确保饮用水生物安全。同时,水厂应加强卫生管理和传染病防控,供、管水人员应身体健康,禁止和病原携带者直接从事供、管水工作,必要时供、管水人员也应做好自身的健康防护。
家中的自来水可能含有余氯、挥发性有机物、消毒副产物等,同时经过漫长的输送管道以及高层建筑储水箱,可能会渗入铁锈、泥垢、微生物等,影响水质安全。为此,有专家也建议应该选择“健康的水”,拒绝喝没经过煮沸的自来水。另外,对于大自然中的溪水、湖水、泉水、雨雪水等“水质不明的水”,同样不可饮用。同时,家庭成员或者朋友要“分杯饮水”,避免交叉感染。
不仅如此,桶装水水桶反复使用,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开封后放置时间过长,饮水机没有定时清洗消毒,容易滋生细菌对水质造成新的污染。专家建议一个月清洗一次饮水机,同理,对于接触饮用水的杯子和水壶等物品也要定期清洗+煮沸消毒。所以,每个人都需做好个人卫生,避免到人群集中地,尽可能减少和陌生人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并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