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起,水利部组织实施从官厅水库上游山西省、河北省各水库向永定河下游集中输水。冉连起认为,这些措施对改善永定河生态起到一定作用,但流域总体上的水资源匮乏,以及中下游河道断流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经过多方努力,永定河治理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2016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总体方案》提出,将集中利用5至10年时间,逐步恢复永定河生态系统,将永定河打造为贯穿京津冀晋的绿色生态廊道。
在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相关负责人看来,从2001年的《规划》到2016年的《总体方案》,充分展示了从首都水资源保障到全流域生态修复理念的深刻转变。
保障生态用水,是维护河湖生态系统功能的“牛鼻子”。向永定河生态补水过程中,“水在哪儿”“有多少”“补多少”“怎么补”都需要向科学要答案。
根据《总体方案》,在河道周边地下水亏空得到有效弥补等条件下,永定河生态水量目标为2.6亿立方米。由于目前平原河道长期干涸,周边地下水亏空尚未得到有效弥补,按照地表地下同步修复的原则,下游河道实际所需生态水量会有所增加。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确保永定河生态水量目标的实现,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编制了《永定河生态水量保障实施方案》,并组织相关单位开展了《永定河流域水生态空间管控与生态水量统一调控研究》,对永定河生态水量进行精细化核算。
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建立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分析了现状下垫面条件下的天然水资源状况;采取水资源分区与区域行政分区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基于生态水量保障的水资源配置模型,提出不同水平年、不同频率来水条件下河道内生态水量的配置方案。
流域联动区域协同,探索创新合作机制
《总体方案》提出,注重上下游协同推进,提升流域综合管理能力。逐步将永定河恢复为“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
据介绍,按照相关部署,2018年6月,京津冀晋四省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联合组建成立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标志着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的流域综合治理新机制正式建立。
要成为流动的河,首先要有水。为保障河道生态需水、恢复永定河河流生态功能,2018年12月,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京津冀晋四省市及永定河流域投资公司签订了《永定河生态用水保障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合作协议》)。
“这是以流域为单元签署的首个跨省生态用水保障合作协议,标志着永定河流域上下游协同,在强化节水优先、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政府市场两手发力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杨柠表示。
以《合作协议》为纽带,各方协同,跨区域联动,共同保障生态水量目标的实现。其中,海河水利委员会负责统筹流域生态水量,制定水量调度实施方案,强化省界断面水量监督检查,指导水量计量核算。山西省积极协调万家寨引黄工程城市和生态用水量,沿河各省市加强取水口门管理和监督。北京市成立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各项工作。
“为实现2020年生态补水目标,京津冀晋四省市在海河水利委员会统筹协调下,认真落实《合作协议》,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合力探索全流域生态治理的新模式。” 万超介绍。
比如,北京市把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作为“首都水生态一号工程”,境内永定河干流治理工程年内开工建设;年内落实生态补水财政预算3亿余元。河北省加速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建设,山西省加大永定河上游综合整治力度,确保一泓清水送北京。
“要将永定河恢复为流动的河、绿色的河,还需要进一步在上下游生态补偿、全流域统一规划与统筹管理等方面创新顶层设计,形成良性长效机制。”杨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