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时长1个小时,因为有很强的互动性,场下的学生们听得很专注。这样的讲座,胡云华每天要讲三场。而关于一次性电池是什么垃圾这样的问题,天子岭的志愿者团队两个月解释了一百遍。
而一旁的家长们则基本上都在看手机,他们都是装备齐全,很多带了自制的垃圾分类卡片和垃圾桶,为了做垃圾分类游戏。
胡云华是从去年暑假开始担任垃圾分类讲解工作,她可以深切感受到今年学生和家长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去年,但由于杭州市关于生活垃圾管理的条例才刚刚实施,许多垃圾分类存在疑问。
“比如螺蛳壳属于贝壳类,如果在网上查,它属于其他垃圾,但在杭州垃圾分类查询系统中它又是易腐垃圾。”胡云华建议,应该请专业人士进入小区或是垃圾分类学习基地为基层的垃圾分类宣传者答疑解惑,“其实,现在居民都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但是意识和实践之间还是有距离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知道’变成‘做到’。”
让假日小队回归初心吧
其实,焦虑的不仅是这群预约不上天子岭的家长,每年暑假家长们都在为假日小队忙活。昨天,记者打听了一圈,这个暑假学校常见的假日小队活动除了垃圾分类,还有向英雄人物或身边的榜样人物学习、钱江少年爱中国爱杭州等的主题,但无论是什么活动,从策划、执行、安排等各方面来看,家长们显然唱着主角。
记者采访中,不少家长都很无奈地表示,每年放寒暑假,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假日小队活动,因为想要把活动做好必定需要家长投入大量的精力。孩子年纪尚小,活动地的预约、策划肯定是家长去做,而且每次活动结束都有手抄报、活动手册、短视频等作业,不要说低年级,对于很多高年级的孩子来说,也很难独立完成。
“组织活动烦心费力,讨论的时候人不齐,活动时间又难凑,还得去订做横幅、队旗、袖章等,如果不凑巧双方家长都要上班的还得要去请假。有时候觉得是不是有点太形式主义了?”一位三年级孩子的爸爸一边指挥着孩子进行垃圾分类,一边向记者抱怨。
记者发现,在家长的介入下,假日小队作业似乎也变得不纯粹了。就以寻访榜样人物为例,一位家长说,寻访劳模时,默默无闻的劳动者比不上市劳模,市劳模又比不上全国劳模,如果班里有家长找到了全国劳模,其他家长只能更加努力地动用各种人脉,找到一位差不多的劳模。
而且假日小队主题常常比较集中,今年暑假55岁的最美杭州人孔胜东,半个月接待了60多批学生。
事实上,假日小队活动的初衷是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如何把让这个原本很有意义的假期活动回归初心,显然是需要家长、学校共同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