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做成这件“小事”,需要改变整座城市(2)
  • 发布时间:2019-07-03 11:55 | 作者:admin | 来源:国是直通车 | 浏览:1200 次
  • 考验治理

      垃圾分类这场“长跑”累人也得跑,但是想要跑好并不容易。从2000年起,垃圾分类就开始在全国试点,至今已有近20年,但难以真正落实。垃圾看似不起眼,但想要推行垃圾分类,需要改变整座城市,需要动员每一个人。

      在城市硬件方面,专家认为垃圾分类设施必须纳入城镇总体规划。

      温宗国表示,首先要按“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功能纳入城镇总规和居民社区建设。其次,分类后的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存在协同效应。城市规划应支持园区化的垃圾集中处置基地,把厨余、餐厨垃圾、污泥等处理处置后产生的废水、废渣还有余热再利用或再处理,才能真正实现“无废城市”。要避免垃圾处置设施独立建设,分散在城市各个地方,否则二次污染的控制难度就很大,成本也会很高。

      什么是垃圾处理的协同效应?温宗国举了厨余垃圾的例子:“比如说源头分类出来的厨余,可以集中起来和餐馆的餐厨垃圾、园林废弃物或市政污泥等协同厌氧消化处置,可以规划出一个集中处置的园区。厌氧消化处理后产生的沼渣,可以利用焚烧厂余热干化后再由焚烧厂进行焚烧,沼液可以跟焚烧厂和填埋场的渗滤液一起处理。所以焚烧厂、填埋场、厨余处理厂最好都能建在同一个园区。”

      在城市软件方面,中国各省各城,甚至各小区之间的经济水平和居民生活习惯差异都不小。扔垃圾是个每个人每天做的事情,推行垃圾分类实际上是在改变整座城市的生活习惯。

      住建部表示,目前已经确定的垃圾分类工作目标是,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这46个城市既包括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也包括一些二三线城市。如何让这些城市在2020年底携手做成垃圾分类,考验着各个城市的治理能力。

      杭州市江干区城市管理局局长金炜认为,当前施行垃圾分类最大的难题从居民角度来说是居民分类习惯未养成的问题,从政府角度来说是决心和顶层设计的问题,从体系来讲是责任链未形成的问题。

      打造无废城市,不管是一人还是一城,都需要时间去进行摸索和适应。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7月1日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将来年轻人将会把垃圾分类变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不需要强制也不需要回报。才真正进入了一个绿色发展的社会。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黄融此前表示,上海将把垃圾分类作为中小学“开学第一课”,垃圾分类知识也将被纳入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长期靠培养,而短期也得靠管。《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就规定,个人将垃圾混合投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面对单位,罚款更多,罚款额度在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

  • 相关内容
  • 2016-2020 关于我们 2016 巴渝网 版权所有
  • 本网部分信息转载于其他网站,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72小时内与巴渝网联系 客服QQ:2697148079